原标题:海淀赛区两个冬奥场馆通过全要素测试
3项“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全部完成;国际滑冰联合会表示,“这里已经完全准备好了”
11月9日,志愿者在比赛间隙清冰。当日,“相约北京”冰球国内测试活动在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进行第二个比赛日的比赛。 新华社记者 吴壮 摄
11月11日,记者从北京市海淀区获悉,随着五棵松冰球国内测试活动的圆满落幕,海淀区2个冬奥场馆的3项“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全部完成,北京赛区(海淀)2个“双奥”场馆,全部通过全领域、全要素、全流程的实战演练。
关注1
硬件设施、疫情防控等测试目标全部实现
10月至12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进入集中“测试”阶段,本次系列赛事海淀区涉及首都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两个场馆,具有外籍人员多、测试范围广、防疫标准严等特点。
10月13日至17日,首都体育馆举办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31名运动员参赛。10月21日至24日,首都体育馆举办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232名运动员参赛。11月7日至10日,五棵松体育中心举办冰球国内测试活动。来自北京的4支队伍71名运动员参赛。
测试赛期间,首都体育馆在一日内完成“冰冰转换”;五棵松体育中心6小时完成“冰篮转换”。在医疗保障方面,绿色通道畅通,提供24小时保障。健康监测方面,对涉赛场所服务保障人员及工作人员坚持每日健康监测;防控方面,强化比赛场馆周边1公里范围内重点区域的社会疫情防控。
海淀赛区在疫情防控下的赛事筹办,实现了测试场地硬件设施、竞赛组织保障、场馆运行机制、指挥体系运行和疫情防控工作等方面的测试目标,圆满完成了“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的“全要素检验”。
国际冰联副主席艾瓦斯·奥摩卡诺夫对五棵松体育中心的硬件设施和赛事运行给予肯定。国际滑冰联合会副主席雷科宁表示,“作为冬奥会场馆,这里已经完全准备好了。”
关注2
观众可体验180度自由视角观赛
测试赛过程中,科技元素也亮相场馆。由海淀辖区高校牵头的多维度观赛体验和vr直播技术,可让观众体验180度自由视角观赛和沉浸式直播。首次引进的基于云端互联技术的看台荧光棒展示,在看台上营造“满天星”效果。由“全息凝视摄像机”和一体化智慧指挥系统组成的智慧指挥车无死角俯瞰全域。
此外,场馆入口处手消毒感应装置可中英双语播报“请进行手消毒”,智能测温设备、消毒机器人、安全巡检设备、数字哨点设备等也在测试赛中发挥作用。“海淀区围绕场馆、运行、指挥、安保、医疗、交通、转播等关键场景,让新技术成果落地。”海淀区体育局局长张彦祥介绍。
在指挥调度方面,场馆和赛区属地融入视频监控、网络会议、智慧运营、人脸识别等科技要素。赛事转播上,这次测试赛还引入了多维度观赛和vr直播,用户可以通过手机、vr头盔和电视大屏实现自由视角和vr直播观看,突破传统固定视角和被动式观赛。
“在疫情防控方面,我们利用智能测温设备监测人员体温变化;利用消毒机器人、安全巡检设备、数字哨点设备等,实现防疫消毒的远程化、自动化、实时化,保证了人员安全。”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场馆服务副主任石威说。
关注3
反复推演预案 确保运动员快速入住酒店
测试赛、测试活动期间,海淀区全面提高赛时城市运行保障能力。相关部门多轮次组织各市政公用专业企业,开展城市公共设施安全大检查,推进场馆周边各市政公用专业企业落实责任制。
海淀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二级调研员曹建华介绍,海淀区组建场馆及周边涉及的电力、燃气等10项运行保障单位的工作团队和应急队伍,其中五棵松体育中心外围市政专业保障团队100人,车辆25辆;应急保障队伍17支,人员150人,车辆50辆,设备72台。
经过前期的现场踏勘、专题研究,海淀区以最薄弱的五塔寺路为提升切入点,改善首体周边环境。五塔寺路拓宽步道、完善慢行,实现路、水、绿三网融合。通过电力设施改移、绿化补植等手段,美化道路环境。河道内建设净化雨水设施,通过架设桥梁打造环形步道,形成“慢行特色,游线成环”的区域交通体系。
曹建华介绍,海淀区冬奥保障环境建设任务共23项,已完成工程量95%,计划11月底全部完成。
抵离接待相关保障工作也有序进行。“我们提前预案、反复推演,采取分时下车、分组引导、分区安排、分队发卡的方式,以落客广场为‘厅’、以酒店大厅为‘通道’,确保运动员快速完成入住。”张彦祥介绍,10月17日中午有三架航班抵京,总计209人几乎同时抵达保障酒店,因为提前做好了准备,209位客人在35分钟内全部进入房间。
新京报记者 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