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的胡同住了十年,为后来我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很多经验和灵感。三年前,我搬到了cbd,作为城市规划的观察者,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持续更新。”
在北京最繁华的核心商圈cbd旁的郎园vintage,聚集着一群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日本青年建筑师青山周平,他将工作室开设于此。他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北京故事:2005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北京,从最开始当实习设计师到后来去清华大学读博,又因参与众多胡同改造项目而小有名气,现在开设了个人工作室承接了很多国内著名的设计项目……17年来,北京帮助了青山成长,青山也见证了北京的发展变迁。
来北京工作前,青山有过两次与中国短暂“接触”的经历,分别在1994年和2001年。1994年,14岁的青山随学校第一次来中国,去了北京、西安等城市。谈起第一次的感受,他表示“淡淡的茉莉花香、城市的烟火气以及大尺寸的建筑”刻入了他的记忆。2001年,正在读大学的青山休学一年背包旅行来到中国,从上海往西沿着丝绸之路走,到过新疆和西藏,这次他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2005年,青山第三次来中国,“北京当时正在准备奥运会,鸟巢、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等项目方案陆续发布,全球最优秀的作品和设计师都在这里出现了。”在北京实习半年后,青山开始慎重地考虑去留。“当时我的同学选择去欧美工作的比较多,或者留在日本,来中国的其实很少。我选择留在北京,是觉得这个城市很年轻。”青山说,“这半年我接触的甲方多是年轻人,他们想要新鲜的没见过的东西,这跟日本的保守风格很不一样,我当时也很年轻,觉得这个地方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
出于“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的原因,青山搬到了北京胡同,一住就是十年。“和在书本上的胡同很不一样的是,我实际体验到的是一种北京特有的生活模式。”青山描述他的胡同生活“互动性很高”,“大家共享一个院子,邻居们在院子里洗漱吃饭喝茶聊天,有时候邻居家的小孩儿跑到我的家里转一圈又出去了,有时候下雨邻居会把我的衣服收了晚上再送给我……这些细节让我体会到房子很小,但是家可以很大。”
胡同的生活经历对青山日后的设计理念和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面临“房子很小”的问题,但是通过他的设计,他希望让他们拥有“很大的家”。“其实从设计中也可以感受到北京、中国的时代变化,我刚来时几乎没有胡同改造项目,近年来越来越多。因为随着社会发展,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在房子里实现尽可能多的功能,这也是设计师的‘时代使命’吧。”
从设计师的角度,青山认为城市最重要的是多样性,“我觉得城市应该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小孩,有有钱的也有没钱的,有学生也有创业者……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他们的生活空间,然后他们在这个城市能找到自己舒服的生活的状态,这种城市是好的。”在青山看来,北京是具备这种多样性的城市,他认为北京特别难得的是做到了持续性和整体性的城市规划。“北京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景山公园,从景山上看,二环内多是坡顶的传统建筑,还有很多树,高楼基本出现在二环之外。与日本的经济驱动型城市规划不同,明显可以感觉到北京具有延续性的中轴线城市规划,例如2008年奥运会时,也是延续了中轴线的规划布局。”
三年前,青山周平搬离胡同,住到了cbd附近,时至今日,他仍然觉得北京是个“年轻的城市”,因为她还在持续更新中。“cbd的全称是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即中央商务区,设计理念是将办公和购物休闲这些功能集中在一个区域,作为一个高效的应用场景。但是随着时代和需求的变化,比如网购冲击实体购物、虚拟场景的普遍使用等,以我的理解,未来的城市要承担的任务和功能应该和互联网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关。”青山周平观察,现在的cbd周边公园在增多、体育休闲场景在增多,未来将有更多的变化,“我想作为一名城市规划的观察者,见证这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