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自豪,我们的科研成果写进了党代会报告附录。”来自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于海峰代表,在参加代表团讨论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每场会议之前,于海峰总是早早来到会场,认真阅读会议材料,并时不时做笔记和批注。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第一次参加市党代会,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会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回去传达给我们基层单位的每一个人,同时积极思考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优势,助力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于海峰所在的北京量子院是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对于党代会报告中与国际科创中心相关的内容,于海峰格外关注。报告中提到,坚持“四个面向”,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而于海峰所从事的量子计算研究就是一种典型的颠覆性技术,一旦研制成功,很可能引发一场科技革命。
量子计算技术能有多神奇?于海峰介绍,2019年,海外团队研发的一台量子计算机,运算200秒钟,就相当于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运算1万年。
布局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北京已下了“先手棋”。2017年,北京量子院成立。不同于传统的科研机构,它融合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半导体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优秀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科研力量,避免单打独斗,让科学家们打破围墙、形成合力,共同展开科研攻关。去年中关村论坛期间,“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突破500微秒大关”作为北京市的重大成果面向全球重磅发布,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展现了北京高质量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阶段性成果。“在此次党代会报告中,北京量子院有两项科研成果写进了报告的附录中,我们倍感振奋。”于海峰说。
从事科研工作,在成功的那一刻,全球瞩目,但大部分时候,科研人员都在与不懈的探索打交道。“在北京量子院承担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的过程中,党员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有的是技术先锋,有的是思想先锋。在遇到脏活、累活,甚至是费力不讨好的活,党员都冲在前面。”于海峰说。
作为超导量子计算团队的负责人,于海峰带领着一支由40多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如今,他们正在围绕建造实用化量子计算机的总目标展开攻关。“我们会按照党代会的部署,抓紧在‘从0到1’突破方面继续攻坚克难,争取在多比特芯片、量子云生态、长距离量子通信等领域实现并跑,甚至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