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复苏,国潮复兴。2023年以来,古建筑里的新消费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热潮。千年古刹潭柘寺里的梨树院、西什库天主教堂的配楼、明城墙遗址公园的铺舍……一处处颇具历史底蕴的建筑里,开起了颇具“文艺范儿”的新潮咖啡馆。
承古赋新,一间间精致小店出现在年代感厚重的古老建筑里,既探索出一条古建活化利用的新路径,也成为拉动潮流消费的新引擎。
1901cafe内景。
开在西什库天主教堂配楼的1901cafe外景。
新旧交融
咖啡馆开进千年寺庙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随着旅游消费复苏,这座位于门头沟一隅的千年古刹迎来众多游客,而在景区天王殿旁的梨树院中,咖啡香气吸引不少年轻人循香而来。新开的加福咖啡馆,成了景点里的消费新亮点。
“来潭柘寺祈福时才发现还有这样精致的店,当然要坐下来尝尝,感受古寺的清幽。”上周末,市民小黄带着父母一同来到潭柘寺游玩,进门没多久便被这一方古色古香的小院里精致的咖啡馆所吸引。“潭柘寺里很多建筑都重修了,只有梨树院几乎没动。”加福咖啡主理人大麦说,这样古朴的风格,正是打动她在此开店的元素之一。
将目光拉回北京城里,开在古建筑里的咖啡馆和茶室更不止一家。位于明城墙遗址公园的两栋铺舍原是明清两代城墙上守军的执勤用房,于1988年参照史料在原址复建。今年春节过后,一家名为莲咖啡的咖啡馆开了起来。古老的城墙、中式的装修、精致的咖啡,赶上如今国潮复兴的时代,几种特色元素交织,让这家小店成了社交平台上的打卡热门。
“没想到城墙遗址上还能有这么漂亮的咖啡馆,店里古色古香,咖啡杯也很漂亮。”在大众点评平台上,“拍照出片”和“历史厚重”是这家店的评价中最常见的关键词。“在这里能体会到北京城从古至今的文化变迁,仿佛瞬间穿越回几百年前。”一名特意寻来的消费者颇感惊喜。
在西安门大街和西黄城根北街的交叉路口,一家名为1901cafe的咖啡馆开在位于街边北侧的西什库天主教堂配楼。配楼延续了教堂哥特式的建筑风格,里面则是上下三层高挑的砖木结构建筑,配以复古的挂墙电话、打字机、旧报纸,斑驳的墙面上树影婆娑,恍如隔世。人们或是在座席间交谈、办公,或是捧着书本,享受惬意的午后时光。
“太有历史感了!仿佛一秒穿越回古朴的岁月。”专程来打卡的市民小薇感慨道。走出咖啡馆,小薇和朋友们又顺着店员的指引沿西什库大街向北走到拐角处,参观了一番1887年迁建于此地的西什库天主教堂。
承古赋新
开放经营也是一种保护
莲咖啡、福叁咖啡、1/4咖啡、阅咖啡、三忘湖、铁手咖啡制造总局……随着咖啡文化逐年在京城盛行,一家又一家独立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北京消费市场站稳脚跟。在环境、味道、氛围等多维度的比拼中,开在古建筑里的咖啡馆另辟蹊径,以厚重的历史底蕴吸引年轻消费者。
“这个地理位置太特殊了,北京城里现存的老城墙仅此一处。”莲咖啡主理人茜茜说,“希望在这样有历史感的地方承载古韵,然后用咖啡和茶的结合赋予它新的生命,呈现给大家。”
1901cafe主理人松子也是看上了古老建筑不同寻常的历史背景。“偶然间了解到这座建筑在出租,就觉得非常适合开一家咖啡馆,也算圆了自己的开店梦。”在他看来,古建筑承载着历史,这本身就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元素。“这会带来流量,在这里开店既能拉满情怀,营收也有一定的保障。”
对于这些古建筑本身而言,比起闭门谢客,开放经营也是一种保护。“如果长时间没有人气,反而会加速它的衰败。”松子回忆起刚接手西什库教堂配楼时的情景,“木地板都松动变形了,还有很大的缝隙,下雨时屋顶还会漏水。我们修好之后又重新打磨、上漆,才呈现出现在的样子。砖木结构建筑对防火要求非常高,我们也在装修时特别做了加强。”
现如今,这座百年老楼里咖啡飘香,人们小心翼翼地走在古老的木制楼梯踏板上,梯间不时传来咯吱咯吱的声音,诉说着百年老楼的历史。
紧跟潮流
历史底蕴融入日常生活
从原先的保护起来,到如今的探索经营,古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底蕴,正悄无声息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过,对于经营者而言,这也面临着不少现实困难。除了西什库教堂配楼的门店,1901cafe还曾在东交民巷开店,但由于房屋产权问题,店铺在租约到期后没能延续。“如果能够持久地经营,效果一定会更好。”松子说。
“靠一时的推广把人招来并不够,还得能把人留住才行。”在松子看来,开在古建之中只是一种形式,咖啡馆归根结底是餐饮业,“只有过硬的产品和符合市场规律的性价比,才能让这些新潮小店持久地散发魅力。”
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1982年,北京市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1年,北京市发布《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鼓励和支持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放,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
目前来看,古建咖啡消费市场蓬勃发展,除了直接开在古建筑里的门店,雍和宫、白塔寺、故宫、地坛、北海等著名历史景点周边,咖啡馆和茶室也颇为盛行。古建之中的新消费环境,让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新世代消费者中传承延续。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