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考古工作又取得新进展:《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过、箭扣长城四期修缮工程完成、长城博物馆正在进行国际招标……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正在召开,新京报记者专访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和他聊了聊今年北京文物保护工作的大事。
他介绍,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已经正式报到国家文物局,正在接受国内外专家的评审;箭扣长城五期修缮方案已经上报国家文物局,今年的长城文化节计划在8月举行。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新京报记者 李欣侗 摄
中轴线申遗文本已报至国家文物局,正接受国内外专家评审
新京报:今年5月下旬,《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过,将于10月1日起施行。《条例》有哪些特色,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名杰:《条例》有三个突出特点,首先是突出价值优先,世界文化遗产特别强调突出普遍价值,强调遗产对全人类文明的贡献,我们对中轴线的价值进行了总结提炼,并把这些成果固化到了《条例》里。
价值强调真实性和完整性,比如中轴线南段,普通人看到御道可能会觉得很大气,而专家则会问,御道是什么年代的、怎么体现了真实性,更看重考古成果。我们也把最新的考古成果、能够支撑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内容在《条例》里进行了体现。
其次是突出整体保护,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周边的环境,这也是最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因此我们划定了遗产区、缓冲区,针对整体保护,在《条例》里提出了明确要求。
此外,还突出了人民至上。近几年,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强调文化遗产的公众参与,文化遗产要为民惠民,要靠人民群众来保护和发展。整个《条例》第三章都在讲公众参与,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参与到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总的来讲,《条例》对中轴线申遗是加分项,对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是有力推手,对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是有力的法制保障。
新京报:当前,中轴线申遗工作进展如何?
陈名杰:大家最关注申遗文本,这是最重要的。目前,申遗文本已经正式报到了国家文物局,正在接受国内外专家的评审。这是今年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跟文本有关的规划、条例、风貌导则,这些工作基本上都完成了。
同时,重点文物的修缮和环境整治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当然遇到的困难也不少,比如涉及中央单位的一些文物,里面住户情况很复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个部门集中发力,用好首规委的工作机制,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今年要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们还在对中轴线价值的阐释进行深化,要让社会各界感受到中轴线的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我们也在和各个遗产点进行深入研究,争取让大家看到一个更生动、更深刻、更丰富多彩的中轴线。
此外,在宣传方面,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策划一些新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尽量让中轴线和每个人产生关联。前不久,我们还借助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策划了很多活动,大家都踊跃参与。
新京报:“数字中轴”项目的建设有哪些成果?
陈名杰:目前,完全建立在测绘基础上的中轴线三维数据已经成熟,即将发布。
在三维数据的基础上,云上中轴的顶层设计、架构越来越完善。同时,对一些具体点位的数字化,比如北京雨燕,目前已经有一套成熟的线上展示方法,先农坛的数字化也有很大进展。
北京长城文化节计划8月举行
新京报:目前,箭扣长城的修缮进展如何?如何理解“研究性修缮”“预防性保护”?
陈名杰:箭扣长城已经开展了四期修缮工程,五期方案已经上报国家文物局。箭扣长城的修缮保护集中体现了近几年长城修缮保护的最新理念,即“研究性修缮”和“预防性保护”,它们都强调事先要对文物本体进行深入研究,把案头工作做足。
我们组织了考古、地质、环境、生物等多学科的专家,在实施过程中强调设计人员驻场,而且施工人员必须是有经验的工匠,因为长城的修缮和其他建筑的修缮不一样。
针对每一个点,我们都会开专家会,大家讨论非常激烈。比如有一个敌台需要加固,到底是用砖石材料还是现代材料,争论得很厉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让方案更科学合理、实事求是。
在制度和政策保障上,市财政部门和文物局共同制定了长城修缮的定额管理办法,因为长城的修缮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是采用驴、马把物料运上去等最原始的办法。总的来说,箭扣长城前四期的修缮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曾在箭扣三期修缮现场碰到两个人,我问他们对这种修缮方式怎么看,他们说“特别好”,我问为什么好?他们说,“看起来好像没有人工干预,但事实上你们让它更坚固了。修旧如旧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把长城的沧桑之美保持得很好。”
怀柔区箭扣段长城修缮工程为全国砖石长城修缮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后来,国家文物局专门在怀柔设立了一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全国的长城修复人员都到怀柔来集中培训。
2021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保护管理示范案例,以北京箭扣长城保护工程和八达岭遗产影响评估为代表的长城保护管理实践为各国开展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和系列遗产保护贡献了卓有成效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新京报:去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公布。北京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方面有哪些进展?
陈名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保护有24项任务,其中有3项国家级项目,一个是刚才提到的箭扣长城,还有中国长城博物馆和北京长城文化节。
长城博物馆我们正在进行国际招标,7月底方案应该就出来了。长城文化节这几年我们每年都在办,今年计划在8月份举行。市级、区级层面的项目我们也在分层、分类梯次推动。
北京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
新京报:下一步,对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有何计划?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有何进展?
陈名杰:琉璃河的考古在按计划推进,今年考古的重点区域在宫殿区,我们要对琉璃河的核心区域还有它的外边界、壕沟进行考古,大家都充满期待。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正在走决策程序。
新京报:琉璃河遗址的价值体现在哪些地方?
陈名杰:总的来说有三句话,一是“琉璃河是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的有力见证”。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依据是什么?考古学讲究真凭实据,琉璃河这些出土的文物就是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琉璃河体现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国家治理的生动范例,琉璃河考古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三是“琉璃河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琉璃河出土的文物,上面的一些符号既体现了农耕民族的特点,又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特点,生动鲜明地展现了民族大融合。
新京报:此前,北京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战略,《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也将编制印发。未来,北京在优化布局、打造特色博物馆等方面有哪些计划?
陈名杰: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北京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中央单位的行业博物馆非常有特色,我们要把这些博物馆用好,让它们的布局、结构更加合理。
建设博物馆之城,不能只靠政府力量,还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2021年12月,《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印发,文件在设立扶持资金、展览社教、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鼓励措施,将有力引导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博物馆领域,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
此外,博物馆的空间分布要更加合理,不能北京老城到处都是博物馆,生态涵养区一座博物馆都找不到。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博物馆要追求高质量发展,展览要更加有吸引力,服务要更加周到、人性化,行业内部要狠练内功,加大宣传力度。展览做得好,没人去看就可惜了。
新京报:请你用两三句话描述一下,未来北京作为博物馆之城将是什么样的?
陈名杰: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不是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这句话生动体现了大众对于博物馆的期待——首先要便捷,我觉得这是第一个要点。
同时,博物馆要很丰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的人愿意看历史文化,有的人愿意置身自然,作为博物馆之城,内容要很丰富。目前来讲,北京历史文化类的博物馆比较丰富,但自然科学类的博物馆偏弱,我们要尽快优化。
另外,博物馆可能成为一个社交场所,服务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在博物馆里喝咖啡、购买文创产品、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等。
总的来讲,未来北京的博物馆一定更方便、更丰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