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便道上跑步,过路口还得等车。现在有了健走步道,全程人车分离更安全。路面平整、材质优良,一条新修的健走步道,让锻炼者赞不绝口。
以老带新、壮大队伍,扎根基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让更多居民都参与到全民健身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近五年来,北京的体育场地数量不断增多,运动氛围也持续浓厚,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参与各种体育健身活动,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与乐趣。
拓展健身场地
新健走步道受欢迎
早上七点半,王利刚刚结束了一个小时的晨跑,准备动身去上班。每周跑步四到五次,已经是她坚持了多年的习惯。住在月坛的她,此前都是在社区周边的便道上跑步。而现在,她把锻炼路线搬到了西二环沿护城河的一条滨水健走步道上。
“这里的健走步道修得太好了!它是塑胶材质,踩上去有回弹,能减轻对膝盖和脚踝的压力。”王利是在2020年经跑友推荐才发现的这块“宝地”,来了之后就“不想走了”。除了材质友好,健走步道的路面也十分平整,不会有此前在便道跑步时出现的凸起或坑洼问题,“步道旁边的绿化也很好,还亲水,跑的时候心情更舒畅了。”
健走步道的另一大优势是“人车分离”,资深跑者董升对此深有体会。此前他和王利一样也是在便道上跑步,因为路线较长,途中不可避免要经过路口和红绿灯,不仅有安全隐患,还会影响跑步的节奏。而现在的健走步道修建在原先沿护城河的滨河道基础上,步道和行驶机动车的市政路相互隔开,跑者全程不会受到路口或汽车的影响。
“西城区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极大,百姓的健身需求也很旺盛。”西城区体育局副局长王程表示,在各种运动休闲项目中,跑步和健走是门槛最低、适合各个年龄段、大众参与度最高的项目,因此区里一直都有开辟更多健走步道的打算。恰好在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百万公里健走步道工程实施方案》,同年北京市发布的《2019年办好民生实事项目分工方案》中也明确,要在社区、公园及其他场所建设100公里健走步道。有此契机,西城区经过多方勘察和研究,最终把目光放在了西二环沿护城河的滨水步道上。
滨河路的产权在市水务局,原先的砖式步道又是园林局修建,想要将其改造成塑胶健走步道,要经历各种沟通和协商。在多方的通力合作下,2019年,西二环护城河东岸从甘雨桥到白纸坊桥这一段终于完成了健走步道的改造,长度约2.5公里。到了2021年,市水务局发布了《北京市城市河湖滨水慢行系统规划》,提出城市滨水慢行系统应具有通勤、休闲、健身、观光等多种功能。有了政策支撑,步道后续的延长和改造就更顺利了。2021年底,健走步道已经覆盖了天宁寺桥至菜户营桥这一段护城河的东西两岸,全长将近8公里。
为了让百姓锻炼时更安心,步道修建过程中还采用了因地制宜的技术。以往运动场的塑胶跑道下方灌注的是沥青,但滨河路不同于空旷的运动场,旁边还种有不少树木。为了让步道不受树木拱根影响,最终修建时,步道下方采用了13毫米的混凝土作为基础,确保路面在后续使用中能够保持平整。
王程介绍,为了满足更多老百姓的健身需求,西城区沿护城河的健走步道还将继续拓展。“未来我们计划修建菜户营桥至永定门桥北岸、甘雨桥至白云桥两岸这两段步道,与原先的步道相加,最终总长度会超过13公里。”
倡导全民健身
体育指导员老带新
“注意预备式,两手臂微微外旋,下沉…… ”视频中,74岁的袁宝海正身穿练功服,向观众们介绍八段锦的动作要领。袁宝海是丰台云岗街道的一名居民,也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疫情期间,他专门录制了武术的线上教学视频,让大家在居家健身时可以边学边练。
像袁老这样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云岗街道还有很多。住在云西路社区的刘荣就是其中之一,68岁的她也是社区太极队的队长,经常带着院里的居民在小广场上练太极。“疫情不重的时候,我们小广场上可忙了。活动都得按照定好的时间表来,不然会影响别的居民锻炼。”
刘荣的太极队目前有27名成员,其中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最大的一名已经86岁。“我们经常开玩笑,说看见谁退休了,就赶紧发动人家加入队伍。”除了主动招新,太极队每天早上活动的时候,也经常会有“路人”凑到队伍中来练一练。有的人跟着练久了,也就加入到队伍中了。
云岗街道在2018年被评为了北京市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参评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否充足。光是2018年一年,街道就推荐了130名居民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考试,最终他们全都顺利通过。刘荣表示,参加培训的居民中有好几个都是太极队的成员,“以前是我教他们,现在他们成了体育指导员,也可以再教别人了,这就叫老带新吧。”
“居民有参与体育的热情,我们在硬件设施上更要做好,满足居民的运动和健身需求。”云岗街道社建办副科长王静表示,街道近5年来新建和更换了21处、共268件全民健身器材,新建了27片笼式足球场、篮球场、门球场、场等健身场地。全民健身场地面积增加近万平米,健身器材社区覆盖率达到了100%,“一开始我们着重改造的是闲置空地、裸露荒地。大场地逐渐改造完了,就利用金角银边建设,力求让居民们能有更多的健身场所。”
场地有了,后期的管理和使用也需要统筹安排。街道为此制定了一项办法,生活区公共体育场地全部采用“居民自治”。辖区内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文体骨干,在社区的指导下组建志愿者队伍,对场地的使用进行管理。志愿者还会利用周末大扫除等活动时间,对体育设施进行清扫清理。如果体育设施出现了损坏,志愿者随时可以向社区上报,后续由社区和街道对场地器材进行维修或更换。
王静表示,想要倡导全民健身,场地和人员是一方面,街道和社区也应该组织更多的体育活动,为居民们提供舞台。“我们辖区内有很多项活动已经做成了品牌,比如亲子运动会,特别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还有街道组织的广场舞活动、综合运动会等等。”疫情出现之后,聚集性体育活动受到了一定限制,街道利用互联网资源,把一些本该在线下开展的活动搬到了网上,“比如我们有一个千人健步行活动,采用的是线下运动 线上打卡的模式,不限时间地点,既避免了聚集,大家也能有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