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郝文华)
5年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昨天(13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奋楫笃行谋发展 步履铿锵向未来——2017—2021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数据显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8年突破3万亿元,2021年超过4万亿元,从3万亿跃上4万亿“台阶”仅用3年。北京人均gdp在2017年突破2万美元,2021年超过2.8万美元,几年间增长40%,继续居全国省级地区首位。
数字经济占比提升4.1个百分点
过去5年,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下,北京圆满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精心筹办和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全力推动首都发展。
在“稳中求进”总基调下,北京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经济实力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从经济结构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产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数字经济比重由2017年的36.3%提高至2021年的40.4%,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均在1/4左右(二者有交叉),文化产业成长壮大,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稳居全国第一。
首都创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数据显示,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6.44%,比2016年提高0.95个百分点;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为16%,提高1.8个百分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25.4%,成为国家原始创新的核心力量。
全市经济发展效率明显提升,能效水平稳居全国省级地区前列。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6762.1万吨标准煤,比2016年减少154.6万吨标准煤;按可比价格计算,万元gdp能耗0.21吨标准煤,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全市常住人口减少6.8万人
以区域功能定位为指引,北京积极推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聚焦重点示范园区和优势产业,强化高端功能集聚,新空间格局加快构建。
核心区强化政务、文化功能,2021年末常住人口占全市的比重由9.7%下降到8.3%,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较2018年高点下降10.9%。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比下降7.5个百分点,区域集中了全市9成以上的高技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gdp占全市的比重超7成。“多点”区域制造业链条较为完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超4成高技术制造业产值、超5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在这里产生。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逐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地区生产总值占比由2016年的2.8%提升至3%,常住人口占比由6.6%提升至8.4%。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各区森林覆盖率均在48%以上,乡村旅游总收入保持在10亿元以上。
重点功能区呈现集聚效应。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高端产业功能区占据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2021年实现增加值2.2万亿元,占全市gdp的53.6%,比2016年提高5.3个百分点。
作为全国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深入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871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644个,集中疏解任务基本完成。常住人口自2017年以来逐年减少,2021年末为2188.6万人,比2016年末减少6.8万人。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5.4%
5年来,本市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城市更加和谐宜居。
数据显示,2021年大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 粒物(pm2.5)、可吸入 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值分别较2016年下降70%、45.8%、54.8%和40.2%,大气污染治理经验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42.3%提高至2021年的44.6%,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6.8%。
交通出行更加便捷,2021年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783公里,市郊铁路开行近400公里,分别比2016年增加36.4%和3倍;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由2016年的71%提高至2021年的74%。
北京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占比15.9%,较2016年提高2.1个百分点。本市率先建成城乡统一、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21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比2016年末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居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数据显示,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8年超过6万元,2021年达到75002元,2017至2021年年均实际增速为5.4%,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3%,快于城镇居民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人均消费支出由2016年的35416元增加到2021年的43630元,其中服务性消费占比自2016年以来超过一半,2021年为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