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北京率先建成城乡统一、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社会精细化治理全面提速;始终推进老城整体保护和城市更新,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始终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大城市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提出把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的位置,对北京建设首善之区提出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以透视历史、洞悉未来的战略眼光,为求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重大时代课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首都发展,从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以全新的战略定位为首都发展谋篇布局。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这是一张奠定首都未来发展大框架的蓝图,北京市域范围内由此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自《总规》实施以来,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驱动力等方面出现了重大转变,实现了从集聚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重大转变、优质公共服务从中心城区渐次向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转移的重大转变。
“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需要跳出北京来看。”面对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生态环境严峻等首都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事实也证明,北京要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此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
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瘦身健体”、城市面貌蝶变的背后,离不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动作用。2014年以来,北京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加快补齐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7000余个。八年来,北京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引领作用,深刻把握“都”与“城”的关系,腾笼换鸟减重减量,城市转型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北京严守功能底线,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也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开了更大空间,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的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和全球科技创新连接枢纽,积极发挥自身的排头兵、领航员优势,力争到2025年,把中关村示范区建成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2018年,北京启动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赋予街乡权力、下沉工作力量,构建了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2019年起,北京推进“吹哨报到”向“接诉即办”延伸,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要载体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建立。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接诉即办改革就是坚持首善标准,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首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八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北京率先建成城乡统一、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社会精细化治理全面提速;始终推进老城整体保护和城市更新,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始终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大城市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
北京,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都城,正在焕发新的青春,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