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天行动计划”探索超大社区治理新模式,取得重大成效,是北京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昌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文化长廊宽敞透亮,可俯瞰北京动物园、北京展览馆,长廊内定期举办文化艺术品展和金融科技展……这栋大楼所在地,就是过去拥堵喧闹的“动批”。十年蝶变、筑巢引凤。如今已是汇聚金融科技领军企业的“金科新区”,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的生动案例。
长久以来,在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飞奔的进程中,日新月异的北京城,也生出不少“成长的烦恼”——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蓝天难见、河水断流……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是北京人口过多带来的;往深层次上说,则是功能太多造成的。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为北京开出了疏解突围的“药方”,标本兼治“大城市病”。
大城之治,需要壮士断腕。北京下决心主动做“减法”,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坚定信心努力做“增量”,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从“聚”到“疏”,首都功能布局加快优化。十年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过3000家,疏解和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从2013年的40.7%提高到2023年的66.1%。
从“量”到“质”,城市发展方式深刻转变。一批老厂房腾退空间转型为设计园区、疫苗基地、研究院所。北方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动批”疏解转型为“金科新区”,宝蓝·金融创新中心用原“动批”3%的面积创造了原整个“动批”的经济效益总和。
从“管”到“治”,城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自2017年起,北京先后开展两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昔日逼仄、脏乱的胡同,如今成了和谐宜居新社区。“回天行动计划”探索超大社区治理新模式,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一一解决。每年实施百项疏堵工程,建设首条自行车专用路,推进水、路、绿“三网融合”,吸引更多人绿色出行。
锚定高质量发展,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这些年,全市拆违超2亿平方米,实施“揭网见绿”1.77亿平方米,拆除后的空间用来实施绿化,相当于新建了13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地铁织网为交通拥堵开“药方”,城市轨道线路从17条增加至27条,路网总里程由465公里发展至836公里。多样化公交发展至826条,通学、通医、通游线路让乘客享受出行。全年共享单车骑行量破10亿人次。
过去十年,北京以超常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气污染,pm2.5年均浓度降幅超六成,空气质量实现里程碑式突破。从“蓝天难见、繁星无影”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1微克蓝”背后是蓝天含金量的显著提升。
2023年,全市五大主干河流连续第三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永定河自1996年断流以来首次实现全年全线有水。
十年来,北京扎实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推动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深刻转型,实现跨越发展,一幅美好的城市画卷徐徐展开。
北京日报记者 孙宏阳
大城市病治理十年“加减法”
制图:琚理 赵云龙 温辉
亲历者说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一支队支队长李想:
“北京蓝”是十年最好的见证
两张北京锅炉房的照片,形成强烈反差。
第一张拍摄于2014年。那时还是燃煤锅炉房,房内光线幽暗,灰尘遍地,墙面黢黑;第二张拍摄于2022年,燃气锅炉房整洁明亮,锅炉光可鉴人。
李想说,这样的对比,正好见证了他十年来一线执法工作的变化,也是北京大气治理成效的体现。
十年前,北京有1000多家燃煤锅炉房,运行着好几千台燃煤锅炉,年消耗燃煤量得有数百万吨。燃煤污染,是彼时秋冬季北京市大气污染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执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多数锅炉房都是用于供暖的,天越冷负荷越高。要赶上夜里降温,我们就只能下班以后出发去检查。”那时一天干下来,洁白的衣领肯定成了灰领。
检查对象多、任务重、执法人员少,李想和同事们只能一家一家地跑。那时候,只要开车上路,李想就要边开边到处看,哪里冒黑烟、哪里有烟囱,这几乎也是所有执法队员的“职业病”。
随着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北京加快了淘汰燃煤锅炉房的步伐,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污染排放更低的燃气锅炉房。燃煤污染不再是大气污染的“大头”。
原来依靠“人海战术”的执法方式也向着“科技执法”“目标式执法”转变。全市的锅炉信息已经全部电子化,执法人员通过手机app就能查到其所在位置,大型锅炉房都装了自动监控系统,可以实现24小时排放监控。
李想说,这十年所有环保人的努力没有白费,“‘北京蓝’的常驻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是十年变化的最好见证。”
北京日报记者 骆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