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河北的北京医生吴东方
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河北燕达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9年时间,吴东方的主战场一直都在河北燕达医院,当地居民不必为了内镜检查而进京等待,在家门口就能快速解决问题。如今,消化内科年门诊量达到5万余人次。
在北京居住,去燕郊上班。这段与普通人截然相反的通勤路,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吴东方持续了九年。
2014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位于北三县的河北燕达医院开始了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的长期合作。吴东方第一次走进医院时,这里患者寥寥,他接管的科室甚至没有一间独立病房。
比起家门口的医院,当地人更信赖北京的大医院——九年时间中,吴东方推广消化道癌症早筛,扩大内镜室,建立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用学科发展改变当地人的习惯,让他们不再依赖跨省就医。
填补北三县居民的医疗落差
2015年1月,吴东方的工作地点从北京最繁华的三里屯附近,转移到了东六环以东的河北燕达医院。
从这家医院再往东4公里,就是燕郊站。对许多在北京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燕郊一度是购房的热点区域,他们在北京工作,回燕郊居住。吴东方的情况则相反,每天前往燕郊上班,回北京居住,这种“逆向通勤”已经持续了九年。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考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
医疗是关乎三地民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显现出明显的区域差。
即便在全国,北京也是优质医疗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各大三甲医院内不乏来自远方异地的病人。离开北京,情况便有很大区别。北三县没有知名医院,即便做一个普通的胃肠镜检查,当地人也要前往北京,吴东方就接诊过不少河北患者。而在北京,由于诊疗量巨大,胃肠镜等待数月是常事。
2010年,河北燕达医院开业。由于医疗水平、医保政策等问题,医院诊疗量低,2014年前,床位空置率达到70%,陷入长期亏损。
2014年5月起,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与河北燕达医院相继展开合作。作为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吴东方成为最早一批前往燕郊合作支援的医生。
燕郊患者在家门口做胃肠镜
吴东方此前从未到访过这家医院,他设想河北燕达医院可能与藏区医院差不多。实际上,由于建院时间太短,河北燕达医院的医疗水平甚至比藏区医院还差一些,优势在于医院硬件条件不错,有技术成长的潜力。
到岗之后,吴东方作为河北燕达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开始琢磨学科发展。
消化与呼吸、心脏往往是一家医院规模较大的科室,最初,河北燕达医院消化内科的日门诊量只有20多人。由于人少,没有专科病房与内科合并在一起。胃肠镜室很大,工作量也不多,作为消化道疾病诊断治疗离不开的一项技术,患者都希望在好医院做,首选是北京的大医院,2015年全年,这里只做了1000多例。
内镜被吴东方作为发展学科的切入口。消化道肿瘤具有隐匿性,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因此,高危人群到了一定年龄都应进行早癌普查。通过在周边社区进行广泛的癌症科普,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到医院,其中一部分肿瘤患者被筛查出来。
一名60多岁的男子在小区看到癌症科普后来找吴东方,他没有任何症状,但一查发现了多处早期结肠癌表现,接受内镜治疗后,避免了癌症进展为晚期。
一些患者筛出肿瘤后,又会带动亲朋好友过来筛查,科室诊疗量开始成倍增长。现在,每年有12000人次在河北燕达医院接受内镜检查,是最初的12倍,他们不再需要跑去北京,也不再需要等待数月。
2015年,一名大四学生因消化道出血被送来医院。小伙子大量呕血,已经休克,当地的其他医院不具备救治能力,如果不留在该院,只能跨省送去北京抢救。而这种程度的急危重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增加了恶化风险,很可能车没开到,人就没了。
医生对这名学生进行紧急胃肠镜检查发现,是消化道静脉曲张出血,止血后病情相对稳定,收治住院。该患者病史非常复杂,从大脑到小肠有过多次血栓,也曾前往北京就诊,都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
考虑到这次消化道出血跟既往病史有关,吴东方和北京朝阳医院的专家进行会诊分析,查阅了很多文献,认为他患上的是一种少见的风湿免疫类疾病,叫抗磷脂综合征,血栓是常见表现之一。考虑到患者日后还会有出血可能,出院前吴东方嘱咐他要定期复查,一旦出血及时就诊。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2019年,该科室曾收治一例便血的韩国患者,确诊结肠憩室,即局部肠壁变薄,其中形成的憩室易存放排泄物等物质,造成黏膜发炎,严重时会出现穿孔。这种疾病与居民的饮食结构、寿命增长有关,近年来国内也越来越多。该患者有多个憩室,底部动脉出血,因此出血量很大,在医院接受内镜治疗,封闭了憩室与出血管道,病情稳定后顺利出院。
当地医院基本不能承担类似危重的消化道出血疾病,河北燕达医院接下了这部分。吴东方参考北京朝阳医院的管理模式,将消化道和急诊打通,建立绿色通道,对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尽快收治,缩短处理时间,提高就诊效率。
九年来推动科室逐步走向成熟
随着科室逐渐成熟,吴东方的工作状态也发生了变化。
刚来时,患者少、医生少,很多工作是自己干。每天到了医院,先花一小时查房,再出半天门诊,然后再做一下午内镜。河北燕达医院的医生很年轻,缺乏查房经验,也不会做内镜检查,吴东方需要边做边教。随着北京朝阳医院的经验技术带到河北燕达医院,年轻医生熟练起来,现在吴东方不用包揽所有事情,内镜手术可以交给其他人,遇到复杂病例他再上。
九年中,内镜室得到了扩大,消化内科也拥有了独立病区,设置了42张床位。此前由于病人量少,各科室没有独立病区,几个科室的住院病人混在一起,值班医生需要通晓各科。
对吴东方来说,远离北京的从医之路需要不断克服困难。大到科室发展,小到一台手术。一台普通的ercp手术,在北京朝阳医院有各种类型的导丝支架可供选用,在河北燕达医院只有一种,这要求医生在分析病情时更加透彻,对手术的策划更加周密,甚至亲手改造医疗器械……对一名医生来说,这样的经历既是挑战,也是磨练。
“我们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让河北燕达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同质化发展,现在已经过去了近十年,科室和整个医院的变化有目共睹,但离我们的设想仍有差距,需要不断努力。”吴东方说,当下,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人才,和北京相比,河北地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较弱,相信随着三地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日后也会有更多人愿意在此从医安家。
撰文/新京报记者 戴轩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