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在新形势新时期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奋斗目标,发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推出《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二·二六重要讲话十周年特别报道》,从规划落地、生态环境、文旅建设、活力之城、民生福祉、协同发展等领域,全景展现“千年之城”一步一个脚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万顷翠帘绘大地,碧波苍穹,绿水青山最长情。
细数楼台古渡边,舟行波上,文脉相承叙华章。
创新驱动春满园,梦想起航,热情似火筑辉煌。
暖阳照耀幸福巷,关爱如织,和谐共居乐融融。
众志成城向未来,携梦并进,共绘繁荣新画卷。
列位看官堂前坐,话说北国风光,京城繁华。想那紫禁城向东60里,昔日京师东郊田畴连绵,运河跨越千年,串联古今。春秋荏苒,十年磨一剑,通州,这座京城东大门,焕发出崭新生机与活力。《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绘就蓝图、超级工程竞相落地,千年之城奏响建设序章,漕运之都转瞬成为国家战略布局下北京城市副中心,首都新“一翼”强势起飞。
第一回 马蹄疾 规划启幕 谋篇绘鸿图
自古帝都之地,历经烽烟,京城东郊乃宁静恬淡村落稀疏之所在,然而不过十年光景,这千年之城何以由“生机勃发”迈向“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新阶段?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五年磨一剑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横空出世。一亮相就是全国首个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控规,代表着21世纪中国城市最高水平规划。
您说这该怎么做?规划师们握笔如持剑,勾勒出一道道宏伟蓝线,每一笔都承载着对未来遐想。忆往昔参与编制时,市规自委相关工作人员意气风发,研讨每处细节,从宏观到微观,无不精益求精,只求将这副中心打造成京城新高地。
一朝宏图现,副中心展新颜,京郊谱华章。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编制中有关部门组织了12个国际知名团队参与,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与国内外设计大师,为副中心控规提供全方位支撑。
您听准喽,《副中心控规》不仅让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有了方向与主心骨,这势如破竹的重要一步,更让副中心发展的“四梁八柱”搭建起来步入新阶段。京师东郊副中心逐渐框架成型开枝散叶,已成为金融、科技、人才竞相涌入的热土。
通州居民老杜,这几年一直在拍摄副中心崛起后的天壤之别。和老杜一样,更多的通州居民同样在观望,对这座矗立起的千年之城充满好奇。老人们回忆着往昔漕运之都的变迁,少年们憧憬着未来的文化生活。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副中心形象。
第二回 东风破 土石喧嚣 三大筑基业
说到老通州城,不得不提这里原来有座化工厂。曾经让居民闹心的它,随着规划落地今昔昨昔早已云泥之别。化工厂拆除后化身一片绿海,落子其间的剧院、博物馆、图书馆陆续变身京城“新地标”。
列位看官,须知文化自信才是真的自信。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城市图书馆,三大文化设施自规划之初,便已备受瞩目。
建设者们,或系蓝领,或披黄马,皆在这一刻,心潮澎湃。遥想2019年开工时,中铁建工集团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部总工程师王国鹏手持设计图纸,与同事行走在即将变为施工现场的土地上,他们环顾四周,仿佛能看到未来建筑的雄姿。建筑师们在一旁仔细研究着施工方案,他们知道,今后每一次挥动的锤击,都是对未来的一次叩问。
刹那间,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机器轰鸣,土石喧嚣。建设者们身着工装,或站于高高脚手架上,或深入层层坑道中,滴滴汗水滚落在每寸土地里,铸就未来辉煌。
从初入职场的技术员到中铁建工集团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部的项目生产经理,与副中心共同成长的“95后”王佳乐对这里如数家珍。“副中心要建一座世界级图书馆,这项目很有挑战性,你过来吧。”2019年接到公司方面电话当天,王佳乐就收拾行囊奔向北京。图书馆幕墙要安装276块玻璃,单块玻璃最大高度16米重量超11吨,无论外形还是受力体系在国际上均无先例。面对这不走寻常路,甚至带点梦幻色彩的设计,施工团队以“bim 3d扫描”技术深化设计,设计“互为肋”玻璃支撑结构体系,打造最大幕墙吊装吸盘……种种创新迅速填补国内空白,攻克这座“超级工程”各项难关。
“图书馆提前20天完成车库环氧树脂自流平及地面标识施工,这也是最后一批工程,忙碌四年终于胜利在望。”王佳乐欣慰地说。
建设者手持蓝图,心怀壮志,市民望着土木起伏,迎来无尽繁华。如星辰般耀眼的三大文化设施依次落成盛装开放,副中心绿心森林公园也喧嚣热闹起来。“真舍不得离开呀,这座‘森林书苑’值得记一辈子!”四年来见证了美轮美奂的三大文化设施拔地而起,酸甜苦辣依然藏在王国鹏和王佳乐这些建设者心中。
斗转星移,甭说第一次来副中心的,眼跟前就是住了几十年的“老通州”陈师傅也不无感慨:“变化真大,好多地儿我都不认识了!”当走进北京艺术中心观看演出,陈师傅便觉得自己的心也随着乐曲一起跳动。期待着副中心继续绽放,成为市民共同愿景。
第三回 盾构忙 地脉激荡 东六环蝶变
副中心万象更新,未来之城前景可期。然京畿东六环虽为副中心之脊梁,高架桥如铁链横卧,却压制通州脉络,致交通拥堵。
东六环六合桥畔,中交隧道局匠人巧夺天工,搭起巨型电梯,深入地底数十米。中交隧道局东六环项目技术负责人吕计瑞,为您揭秘地下奥妙。首发集团联合中交隧道局,打造盾构巨兽“运河号”,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成大国重器之里程碑。远观钢铁巨龙“运河号”,长约一百四十五米,重达四千五百吨,直径逾十六米,乃国之瑰宝,蔚为壮观。
于六环路与通三铁路交叉之南二百米地下,轰鸣声骤起,湿热与泥土气息交织,技术之士吕计瑞指示盾构巨兽自北向南掘进。吕技士言道,此超级工程首创同步双液注浆技术,提升隧道稳定与防水质量。
列位听我细细说,敢情这“运河号”全球首次将光纤磨损检测技术应用于盾构刀具检测,实时监测刀具磨损量;还坐拥“刀盘脱困、带压换刀”等自主研发和多项国产核心零部件设计制造,突破多项超大直径盾构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成国际技术领跑者。
一朝启动,巨龙掘进时技术优势尽显,左侧双管巨制,泥浆流入盾构刀头,掘土液化,渣滓排出,工程得以顺遂,现场井然有序。
吕技士又言,隧道内还设有应急车道,高约三米七,事发之际,救援车辆可迅速到达。隧道内每隔八十米设疏散楼梯,以备不时之需。
今时东六环地下,单向三道之隧洞光洁如镜,两侧灯带如白昼,地下奇迹建设者依然踔厉奋发笃行不怠。2024年内,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有望建成通车。此盾构高速公路隧道全长十六公里,隧道深达七十五米,乃京城最深之地道。一旦达成双线贯通之盛举,这一国家级工程将落实《副中心控规》之重点,须臾间打通副中心血脉,重构六环公园,完善路网与绿色空间,让地面恢复往日宁静与和谐,副中心环境品质大幅跃升。伴随通州城区与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融为一体,这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同样极具重大意义。
第四回 京帆扬 枢纽筑梦 燕赵脉络畅
轨道交织,大国工匠忙,催生京城新盛景。看官要问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在哪里,正是京师正东五十里的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
此工程奇迹地下交汇,乃京津冀协同发展之战略高点所在,落实《副中心控规》之大计,疏解非首都功能之举。这一综合交通枢纽站城融合,呈现地下枢纽地上城,上下高度融合之势。 车站“京帆”屋盖,以运河之“帆”为题,打造檐下绿色城市会客厅,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活动场所,向四海宾朋展示副中心古韵京腔城市魅力。市民步入这座人文枢纽,感受活力之城“千帆竞连”历史文化意味,将在阳光引导下进入32米地下“花园”式站台,开启“阳光枢纽”奇幻之旅。
神奇之处不止于此,地上地下交通一体化将实现多进多出立体接驳,最小换乘距离仅区区数十米。在北运河东岸,枢纽还规划一处运河码头,未来乘一叶扁舟,市民即可开启乘船畅游京津冀的燕赵之旅。
老话说,知易行难也。超级工程崭露头角,盖因大国工匠之心,在此落地生根。昔时,赫赫有名之全国bim大赛,竞技场上英豪辈出,京师巧匠建工集团教授级高工金大鹏等遂研发一技术,高精至每千米仅偏离一米,钢管柱承插施工也,力压2559个对手夺全国最高奖。副中心站枢纽正凭借诸多科技与狠活儿,冉冉托举,屹立于大运河北岸。
今日副中心站枢纽工程,京哈线紧邻工程忙碌运营,白色高铁与绿色客车交错穿梭,百台塔吊与铲车、罐车、货车立体化交叉作业,各司其职。光说不练“假把式”,城建集团千余名建设者,或捆扎钢筋,或持焊枪作业,忙而有序,多面“京帆”初升已露真容,传承运河“千帆竞连”记忆。您可别小看这些建设者,他们可是个顶个的棒。“这几年经我手捆扎的钢筋,就算往少了算,起码也得有个十几吨了。”钢筋工小孙憨厚地说。
南贵仁,城建集团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02标常务副经理,说起工程技术,那可头头是道。他言道:“‘京帆’屋盖系双曲面空间薄壳结构,安装精度至毫米级。‘京帆’表面etfe膜,类似水立方外立面材质,透光避晒,保地下光照柔和,平衡冷热负荷,年减热负荷约520万千瓦时,照明用电省约48.6万度。”
言及未来,京投枢纽公司副总经理吕高峰博士欣慰称,泡泡钢结构屋架安装、风帆膜结构安装等,系2024年施工重点。“说到这儿,给您透个家底儿。”吕博士言道,未来京唐、京滨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m6、m101、平谷线等,皆将引入此地。市民由此出发,15分钟达首都机场,35分钟至大兴机场,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开发区1小时可至。建一枢纽通达京津冀,燕赵都市圈交通,由此不过1小时矣。
要问国际先进水平啥模样?京师正东副中心。坐看风起云涌时,超级工程接连落地,副中心不仅硬件与京师主城遥相呼应,在文化、生态、经济等多方面也实现高质量发展。副中心的崛起,不单单是一座城市“拔节成长”“蝶变重生”的转变,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缩影。
说一千道一万,故事还在继续。副中心的未来,正如春日里的东风,吹破了寒冬枷锁,带来无限生机希望。这一切变化,不仅在建设者眼中一一映现,更植根于每位市民心中。
千年之城副中心不会停住脚步,“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新阶段已融入这座城市血脉,激励每位市民共创辉煌明天。
这正是:“浩荡工程激扬千年之城,副中心蝶变领航京津冀。”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