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发言人与相关负责人亮相。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北京新闻中心的核酸检测点为媒体人员提供核酸采样服务。
媒体就餐区,餐桌上设置了防疫隔板。
北京新闻中心展示智能机器人。
记者工作区设置了8k超高清电视。
2月1日,农历壬寅年的大年初一,2022北京新闻中心正式对外开放。中心主要服务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非注册但具有正式记者身份的媒体从业人员。据中心主任徐和建介绍,未来20天里,中心给媒体记者准备了百场新闻活动,百幅图片展示和千种外宣品展陈。
新闻中心共设综合管理部等九个部门
2022北京新闻中心从昨天起到2月20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对外开放,主要服务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非注册但具有正式记者身份的媒体从业人员。徐和建介绍,中心自从2021年11月29日首次对外发布消息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据统计,共有432家1770名中外记者注册成功,其中境内媒体279家1251人,外国媒体130家453人,港澳台媒体23家66人,成为参与记者覆盖范围最广的一届冬奥会非注册记者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有三位主任,分别是徐和建、刘禹同和田玉红。新闻中心共设了九个部门——综合管理部负责中心整体运行和指挥协调等工作,新闻发布部负责新闻工作会、记者会、吹风会的策划组织工作,采访部负责城市采访、采访受理、火炬传递等组织服务,展览与展示与活动部负责中心文化体验区、展览展示工作,医疗防疫部负责疫情防控及医疗保障,公共信息部负责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服务保障部负责中心服务保障工作,安保交通保障部负责中心安保、应急处置、用车保障工作,志愿者服务部负责中心志愿者组织。
2022北京新闻中心将“新闻 服务、新闻 文化、新闻 科技、新闻 形象”四大理念贯穿于中心各项服务中。“无论是大量丰富的新闻发布,或是生动鲜活的城市采访,或是多姿多彩的文化展示,再或细致周到的媒体服务,都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本次新闻中心媒体服务的三大关键词:新闻、科技、服务。”徐和建说。
在新闻方面,20天里将有百场新闻活动,百幅图片展示和千种外宣品展陈,从早晨八点的城市采访到上午十点的新闻发布,从每天下午两点如约而至的“双奥之城·看典”,再到晚上六点的冬奥演出,从新闻发布到城市采访,从现场讲述到互动展示,“新闻样式之丰富,新闻形态之多样,留给记者的则是那些新鲜且有深度的新闻信息服务。”徐和建说。
记者凭中心证件可免费测核酸
文化与科技交相辉映成为本次新闻中心的一大亮点。徐和建说,“从记者工作区利亚德8k大屏上看到的8k超高清电视,让人感受到科技力量带给生活的无限美好,而云聚展厅的沉浸式直播交互系统,则会让记者们现场体验到元宇宙的神奇魅力。”
徐和建还介绍了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媒体服务。2022北京新闻中心设立记者工作区,提供高速网络、可实时观看的高清公共信号等高效便捷的硬件设施,也将为记者提供咨询、交通、餐饮、医疗等优质便捷的媒体服务保障。
此外,为方便记者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安全工作,根据中心需持中心证件、健康宝、行程码绿码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防控要求,在中心运营期间,在国际饭店为记者专门设立核酸检测点,记者凭中心证件可进行免费核酸检测,为大家的防疫安全提供重要服务保障。
“春节意味着朝气蓬勃的开端,2022北京新闻中心希望和记者朋友们一起感受人文北京、科技北京和绿色北京,通过各位记者和媒体的报道让更多朋友认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热情好客的人民。”徐和建说。
■ 看点
不同空间可实现全息直播、采访互动
2022北京新闻中心,无论是采访线路的设置,还是展示内容的策划,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北京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其中。
徐和建介绍,2022北京新闻中心运行期间,正值中国农历新年,在景观城市上运用了众多的春节元素,在采访安排中将包饺子、赏年画、摇元宵等传统民俗穿插其中,让记者感受中国年的浓烈氛围。
在接下来的采访日程中,既有天坛、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又有北京坊、隆福寺等文化新地标,还有书店、博物馆、音乐堂等文化场所及音乐会、电影等多元文化活动,让记者朋友切身处地感受一个既传统厚重,又时尚活泼的北京。
2022北京新闻中心,从新闻信息服务技术,到众多互动项目的设计,无不体现了当今中国的科技实力。新闻中心三层媒体公共服务区北侧大屏可以实现8k信号展示,媒体公共服务区外面的云聚体验区,融合多种创新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空间的全息直播、采访互动。
“大家好,新年快乐,我给大家拜年了。”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二层,“cloud me”全息直播屏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屏幕里,是正在奥林匹克大酒店的记者向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记者们打招呼,通过摄像头可以实现两地之间的互动采访。
“这是我们原创的可以实施全息直播的技术。”阿里云云聚cloud me项目负责人赵宇介绍,由于疫情原因,冬奥会各采访点位会有一些物理隔离区,利用这样一个音视频通讯技术,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打造一个定制的全息舱。包括冬奥场馆、奥林匹克大家庭酒店等设置了直播点,采访记者和嘉宾可以在这些直播点上线,并把声音和人像实时直播到全息舱内。这就实现了多地间的互连。
媒体公共区电子设备一人一用一消毒
2022北京新闻中心作为冬奥期间闭环外的媒体中心,对保障记者防疫方面的安全,有哪些举措?对此,新闻中心主任刘禹同介绍,为了确保北京冬奥会和城市运行安全,也为了保障所有记者工作安全、个人安全,2022北京新闻中心疫情防控政策第一项要求,就是要遵守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制定的进返京政策。
“每位记者朋友在领新闻中心记者证的时候都拿到一个包,包里有关于防疫政策的指引,我们在相关的政策介绍里,包含了疫苗的接种,健康证明,核酸检测、健康监测以及流行病学史调查等七不清单,五大方面的要求。”刘禹同说。
同时,刘禹同还提到,希望记者每次进入新闻中心之后都佩戴口罩,也和其他人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要全程做好个人防护。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希望大家在第一时间向中心的服务人员报告,我们也有专门的应对疫情的设施。”
在记者的媒体包,新闻中心还准备了防疫的小礼包,新闻中心很多角落里都摆放了防疫用品,记者可以随意取用。新闻中心在运营期间,也会每天严谨细致做好防疫工作,除了每天安排专门人员对公共环境、公共物品进行消毒之外,对于参与采访的车辆、媒体公共区域的电子设备,都会采取一人一用一消毒的防疫措施。
“我们还将加强环境和物品监测,对功能区、门把手、水龙头、电梯、卫生间等重点部位进行定期的环境涂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刘禹同说。
记者可进行徽章交流和互换
田玉红介绍,奥运徽章最初起源于希腊雅典,一开始是作为运动员、官员和记者区分身份的一个小标志,一些参赛的运动员通过交换自己佩戴的小标志,传递祝福、建立友谊,后来这个传统就在历届奥运会传承下来了。现在成为奥运会一个很有意义,也很有趣的传统。
田玉红介绍,交换徽章是运动员一个很有意思的传统,现在也逐渐成为媒体朋友每届报道奥运会之后一个很好的传承,大家互相交换徽章来建立友谊。
北京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参与报道北京夏奥会和冬奥会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经历,不少媒体朋友既报道过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也报道这次2022年的冬奥会,他们在交换徽章、保存徽章方面有特别的需求。”田玉红说,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新闻中心特地在新闻中心一层设置了奥运徽章展,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最美北京”“双奥之城”等八个系列的徽章。
同时,新闻中心也为记者在一层设立了奥运徽章时空交换站,记者可在此进行徽章的交流和互换。田玉红说,“希望这些徽章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记忆,同时大家一起在徽章的交换过程当中来感受双奥之城的魅力。”
■ 声音
“充分利用北京的文化、科技资源优势”
徐和建介绍,此次,北京2022冬奥会的举办,正值中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重要节点,当前的中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热切期盼通过竭诚为世界奉献一届奥运盛会,借助主办城市的传播窗口,让世界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徐和建说,作为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资源丰富,国际交往频繁,科技实力雄厚,既有丰富厚重的城市文脉,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也有时尚大气的国际消费商圈,和世界一流的科技企业,人民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共创共享美好生活。这些不仅是2022北京新闻中心为媒体提供优质媒体服务的底气,更是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在新时代昂扬奋进的一个真实缩影。
“因此,2022北京新闻中心作为冬奥会期间展示中国和北京形象的重要传播平台,与往届非注册记者新闻中心的最大不同和特色亮点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北京的文化、科技资源优势,为媒体记者提供优质的媒体服务,让记者朋友在感受人文、科技、绿色北京的同时,更加深入全面了解中国。”徐和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