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2024年,北京经济如何强基础、聚动能,实现新跨越?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走势。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定调,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北京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也强调,要真抓实干,在项目化推进、政策落地兑现、服务保障上拿出更多务实举措,力保实现2024年一季度“开门红”。对于这一目标,增信心、稳预期、推项目、强服务、抓落实……北京做足了功课,提前谋划好一季度经济蓝图。
“稳”的基础和支撑因素
重大项目谋划落地牵引带动春节消费市场有望持续回升
无论是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政策基础,还是对未来市场的信心,诸多利好因素,都将为今年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做好铺垫。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分析:“去年本市经济整体恢复向好,给今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就有了‘稳’的信心、有了‘进’的基础。”
展望今年一季度,本市经济发展具备较多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首先是政策举措集中发力。国家宏观调控持续显效,本市集中出台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支持等政策效应逐步释放,今年将有不少“收获”,这为推动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重大项目是政策、资金落地最有利的抓手,在相关重大项目牵引带动下,本市经济发展将开足马力。今年一季度,本市将着力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快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推进实施,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增发国债资金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更好保障产业发展、城市运行和民生改善,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消费市场也在持续回暖。北京作为超大城市,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今年元旦假期,本市消费市场表现不俗,重点商圈客流量、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40.5%、80.5%和30.8%,寒假以及即将到来的春节本身也是消费旺季,在此基础上,消费有望持续升温。
本市经济发展动能也在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加速落地,有望催生新的产品和服务模式,这些新质生产力将持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综合来看,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重点产业支撑稳固,市场活力持续增强,一季度有基础、有条件实现‘开门红’。”该负责人说。
“干”的工作思路和方向
围绕政策要素等领域前瞻布局项目化、清单化推动具体任务落实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一季度北京经济准备怎么干?立足一季度、着眼上半年,市发改委早已提前“起跑”。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政策要素、服务企业、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民生保障等领域前瞻布局,细致谋划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抓落实”的明确要求。“我们将清单化、项目化推进政策任务落实落细,不折不扣兑现政策,切实将政策利好转化为企业和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该负责人说。
“红”的具体路径和着力点
近30项政策一季度将集中发布北京市产业地图和政策导引将上线
前期基础扎实,未来思路明晰,具体从何处着手?据市发改委透露,今年一季度将重点抓好政策、服务、产业等五方面工作,通过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方向直指“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打好政策要素“组合拳”。今年,本市将统筹抓好全年政策、资金靠前安排,提高措施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对经济增长有带动作用的政策“应出尽出”“能早则早”,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制定扩消费、促投资、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医药健康和商业航天等高精尖产业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等近30项政策措施,计划于一季度集中发布。年度第一批高精尖资金实施指南将发布,进一步加大普惠性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下好服务企业“先手棋”。今年,本市将发布北京市产业地图和产业政策目录导引,更好帮助企业了解北京产业布局、用好产业政策。持续推进“三个一”等营商环境改革重点领域年度任务落地,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北京品牌”。发挥“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作用,提升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服务包”工作能效,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服务企业在京实现更好发展。深入开展“畅融工程”,发挥好“融资纾困直通车”工作机制作用,持续抓好小微企业融资对接。
铸好产业发展“新引擎”。今年一季度,本市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例如,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发展,持续完善产业链配套。推进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加快建成算力调度服务平台、先行区数据运营中心、数据要素业务中台。
练好扩大内需“基本功”。通过持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本市将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启动2024北京消费季活动,进一步优化“京彩·绿色”消费券并加大首轮发放力度,鼓励市场开发高品质“北京礼物”,提前准备好餐饮、酒店、景区等接待设施,便利外地游客来京旅游、过年,春节期间推出丰富多彩的促消费和文体活动。加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保持高强度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拓展城市更新领域投资,深化投融资改革,推动一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6月底前建成投用。
答好保障民生“必答题”。今年一季度,北京将实施新一轮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面向本市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挖掘更多岗位、做好招聘工作。抓好电、气、热等能源调度和应急保障,做好降雪降温天气应对和安全生产工作,保障生活必需品量足价稳,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群众温暖过冬。
发展蓝图已绘就,真抓实干正当时。“一季度,我们将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力保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该负责人说。摄影/本报记者 黄亮
重点
关键词一:新质生产力
推进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本市将立足自身禀赋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铸好产业发展“新引擎”。
具体来说,今年本市将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发展,持续完善产业链配套。推进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加快建成算力调度服务平台、先行区数据运营中心、数据要素业务中台。推动通用大模型国际对标和生态构建,促进垂类大模型商业化落地。出台第三轮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推动中试加工、成果验证等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施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建设项目,启动4.0阶段任务。
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支持保险等长期资金,加大对科技创新、高精尖产业投资。推动京津冀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挂牌运营。
关键词二:两业融合
5家园区被认定为市级两业融合试点示范单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阐述中提出,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两业融合是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前沿科技跨领域交叉融合越来越明显趋势下,形成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耦合业态和模式,具备催生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天然条件和优势,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近日,经北京市两业融合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完成公示,海淀区上地区域暨北部组团科创园区等5家示范园区、中科星图等35家试点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两业融合试点示范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将积极支持在两业融合示范园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提升融合发展特色优势,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在项目化推进、政策落地兑现、服务保障上拿出更多务实措施,支持两业融合示范园区和试点企业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点带面提升融合发展水平,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三:北京服务
北京市产业地图将于一季度发布
为给企业产业发展提供更清晰的指示指引,吸引更多经营主体了解北京产业现状和布局,服务企业找准市场、明确定位,系统展示北京市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特色优势,持续强化“北京服务”,目前,北京市发改委正在抓紧绘制北京市产业地图,拟于一季度发布。
据市发改委介绍,产业地图不断迭代更新,本次将发布的是1.0版本,将覆盖一二三产,融合高精尖产业、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重点领域、未来产业、现代基础设施产业,约30余个重点行业。在内容上,包括产业创新资源分布、重点企业分布和行业整体规划等内容,力图系统呈现首都产业体系。在区域上,包括16个区和经开区的重点产业区域,进一步突出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五个平原新城、两业融合示范园区、中关村一区十六园发展组团、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等区域产业分布现状和规划布局。地图同步配套了不同产业的政策导引,以卡片形式呈现,方便企业使用。
该产业地图将保持随时迭代更新的状态,及时更新完善新的政策和情况,努力打造一个服务和宣传的平台和窗口。
数说
数据展望2024投资工作
继续实施“3个100”市重点工程,对全市投资支撑比例保持在三成以上,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社会投资项目投资额占比不低于70%。
坚持按季度压茬推动160项市区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多种途径向民间资本公开推介重大项目,年内推介项目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
保持城市副中心千亿以上投资强度,力促大兴区成为继通州、朝阳、海淀、开发区后全市第5个千亿级投资大区。
深入实施核心区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完成退租2000户、修缮1000户。
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新开工、新完工市属小区数量分别不低于300个、200个。
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扩建至600平方公里。
完成造林绿化1万亩以上,新增城市绿地200公顷。
新建小微绿地及口袋公园50个,实施20个全龄友好型公园。
围绕“三城一区”等重点区域补充学位缺口,全市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
针对“一老一小”需求,打造100个街乡养老服务中心,新增托位1万个左右。
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间)、产权型保障房1万套以上。